這是一個董事長在公司年會上動情講述的故事,他的眼眶泛紅,語速緩慢,全場鴉雀無聲。沒人想到,他所說的“她”,竟然是十多年前他曾在街頭遇見的一位洗腳妹。
這不是一部電視劇,也不是“雞湯文”的套路,這是發生在真實生活中,一段關于尊嚴、堅韌、善意與改變命運的故事。
2012年冬天,李志強(化名)一度瀕臨破產,公司連員工工資都發不起。他靠在墻邊抽著煙,手指顫抖,腦海里全是“跳樓還是跑路”的念頭。那天,他在一家路邊洗腳店坐了下來,想讓自己冷靜一會。
那位為他洗腳的姑娘叫阿琴。二十歲出頭,穿著樸素,臉上卻掛著溫暖的笑容。她默默聽著他抱怨、嘆氣,也沒多說話。臨走前,她遞上一杯熱水,輕聲說:“哥哥,沒什么過不去的,我家以前連飯都吃不起,現在不也慢慢好了嘛。”
她的這句樸實話,像是深夜里的一束光。李志強說:“我突然覺得,連她都能扛得過日子,我為什么不能?”
三年后,李志強的公司起死回生,成為本地一家知名的中型企業。他開始四處尋找那個曾鼓勵他的女孩。他說:“我當時沒有問她姓名,沒有聯系方式,但我一直記得她說‘我來自會同縣’。”
通過各種渠道,他終于找到了阿琴——那時她已經不再從事洗腳工,而是在一所中學食堂做幫廚。李志強把她請到公司食堂工作,并為她安排了穩定社保和待遇,甚至資助她弟弟上大學。
阿琴的回應卻讓人動容:“我不圖什么報答,我只是覺得當時你需要聽點人話。”
阿琴原本家境殷實,父母做煤炭生意。2008年,父親因事故癱瘓,家里債臺高筑。母親離家,她被迫輟學打工,17歲便離鄉到縣城,靠洗腳維生。
“剛開始每天要洗十幾個客人,一天泡水十多個小時,手都泡爛了。”她說這話時,臉上卻沒有絲毫抱怨,只有那種在風雨中站穩腳跟的沉靜。
她最驕傲的一件事,是弟弟考上了中山大學,“那是我一天干16小時、一個月只吃4次肉換來的。”
阿琴進公司后,不僅工作認真,還帶動整個后勤團隊積極向上。她主動提出改善廚房流程,減少浪費,還成立了“員工關愛基金”。
有一次,公司一位保安的母親得了重病,無力承擔醫藥費,是阿琴第一個發起募捐,還自己掏了一月工資。
她說:“我懂那種快撐不下去的感覺,所以能幫一把就幫一把。”
2023年,公司正式成立“琴姐基金”,專門用來資助困難員工子女上學、家庭突發疾病等事宜,而這個基金的名字,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。
“人生不是一場比賽,而是一場修行。”面對采訪和媒體邀約,阿琴幾乎全部婉拒。她只說:“我沒啥好說的,很多人都比我更苦,只是他們沒有機會說出來而已。”
有媒體記者曾試圖偷偷拍她做飯的樣子,卻發現她在廚房一邊煮湯,一邊教實習生切菜,動作熟練、眼神堅定。
她在公司食堂工作了七年,如今已經是后勤主管,但她仍然自己洗鍋、打菜。
阿琴的故事,也曾被誤解、被諷刺:“不就是一個洗腳妹么,講得跟救世主一樣。”但很多人不知道,她在背后幫扶過十幾名員工孩子上學、為公司節省數十萬運營成本、義務照顧過因工傷癱瘓的員工,甚至捐過骨髓給一位陌生人。
我們太習慣用身份去界定一個人的價值,卻忘了,人最有價值的,是那份“愿意把手伸出去”的善。
2025年春節,公司組織了年度表彰大會。她站在臺上,面對掌聲、鮮花、獎金和贊譽,說了一句話:
“我只是想做一個不讓爸媽失望、不讓弟弟掉隊、不讓自己心寒的人。”
掌聲持續了兩分多鐘。
而后幾天,公司收到了數百封郵件,都是員工匿名寫的——有人說她曾悄悄塞過車費、有人說她曾半夜煲粥給生病同事、還有人說:“她讓我相信,這世上還有人真的不圖回報。”
她是一位曾被社會誤解的“洗腳妹”,卻用一顆善良的心改變了身邊的一群人,甚至重塑了企業文化的溫度。
這個時代不缺傳奇,也不缺豪言,缺的是阿琴這樣——用雙手溫暖人心,用行動點亮希望的普通人。
你愿意成為下一個這樣的“普通人”嗎?